【文、圖/公共事務室】
「我不知道我的觀眾有多少,可能很少,選這條路必定嚇跑很多人,但我知道你們(觀眾)都在。我會帶你們看點別的、有趣的、新鮮的。」以賽鴿為故事背景的《一家子兒咕咕叫》奪下第59屆金馬獎最大獎「最佳劇情片」,身兼導演、編劇、剪輯的詹京霖對於團隊全員受到鼓勵感到欣慰,因為這是一座無論在創作、技術層面上,電影整體都受到肯定的獎項,也一吐當晚以13項入圍卻遲遲未上台的悶氣。
畢業自世新大學廣電系研究所,詹京霖也在系上擔任助理教授,身為台灣近十年備受矚目的新導演之一,產量不多但屢屢鍍金,《狀況排除》(2012)拿下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和最佳男配角,並入圍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;《川流之島》(2016)在金鐘獎奪得迷你劇集/電視電影獎、導演獎、編劇獎等共5獎,也入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、最佳女主角。在這些肯定之前,他與同為世新校友的王威人合編的長片企劃案《迷幻在日落前》(2012)已抱回金馬創投百萬首獎、優良電影劇本獎等殊榮。
編導生涯獎不斷 《一家子兒咕咕叫》以歸屬感再創典範
每每出手都令業界極度關注,詹京霖是典型的編劇型導演,作品結構意識強烈,豐富的隱喻與意象對照,使情感層層推進,對體制及小人物的敏銳觀察與疑問,不僅是他的創作養分,也讓作品表現出深刻的台灣生活風格。《一家子兒咕咕叫》的靈感就來自窗外常見的飛鴿畫面,「這些飛來飛去在天上飛的鴿子,牠到底怎麼判斷什麼叫做家,延伸來說也蠻像人的,你到底怎麼判斷哪裡是你的家,因為家的概念並不只是家,它是一種歸屬。」因此他從養鴿題材切入,與製片林怡伶耗費近3年時間進行田野調查,在片中重現賽鴿產業實境,也藉由透天厝、鴿舍等實景架構出抽象的人心狀態,帶著觀眾探問到底是什麼原因,牽動著「鴿」和「人」飛返故鄉。
如同劇中家景的透天厝與屋頂加蓋的鴿舍,詹京霖要求劇組布置時,這兩處的視覺要通透,確保各角度的窺視感,格局也互相呼應,呈現一家子各懷心事、彼此窺探的樣貌。詹京霖分享,電影有一幕是阿欽師(游安順飾)在房間裡把玩鴿子,「事先完全沒有辦法預想到,牠願意讓順哥任意地玩,而其他三人就在房外走廊一起窺視」,主角們的思緒似乎都在那一刻凝聚了。看似意外的表演魔幻時刻,卻是按部就班的事前準備功夫,才成功在畫面裡交織出難以言喻的情感與互動。
返母校斜槓大學老師 助學生減少困惑、傳承創作態度
2018年,詹京霖做了人生一大決定。那年他因《川流之島》在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獲得的成績,收到簽約中國影視公司的機會,同時世新大學也邀請他回母校任教,最終他為了繼續創作屬於台灣的故事,選擇留下來,也認真面對如何「教」創作。
「其實創作不是用教的,反而比較像是一個心理輔導過程,陪伴跟引導才是創作教學裡最重要的一塊。」對於培育導演人才,他領悟到必須花時間梳理學生在創作的心路歷程,幫助學生減短一點困惑的時間、找出方法編導個人首部作品。回到世新的詹京霖,也將教書作為整理自己的機會,「它有另外一個意義就是反省自己,也是檢視自己創作上想的夠不夠周全」,他曾在談話中分享,現在的他更清楚真正重要、需要在乎的是什麼。
引導學生在創作上不卡關的詹京霖,同時也傳承了作為一位電影人的態度,「我的做事態度就是無論如何都要做完,就是你知道很困難、中間會遇到很多挫折,但是你就盡力,盡力把事情做到一個份上,至少在可能的範圍裡面做到最好,那也就夠了。我覺得做電影也不過是這樣,因為世界上沒有什麽事情是完美的。」
延續世新歲月 繼續創作屬於台灣的故事
大學時期的詹京霖主修法律與新聞,帶給他觀察人物、事件的獨特視角,一心創作的他,研究所選擇到世新大學廣電所實現嚮往,他曾透露,那段時期沒事就看電影,惡補經典名片,深刻鑽研電影美學,加上修讀大學部的專業課程,讓他在理論與技術層面能夠並駕齊驅。「有些老師的確給了我很大的影響,例如已故的曾西霸老師、退休的李泳泉老師,還有對我亦師亦友的劉永晧老師,像朋友一般會不時關心彼此的創作。」他說在世新的歲月,就是啟發他創作理念的關鍵時期。
第二部長片就奪下金馬獎最佳劇情片,詹京霖看似一帆風順的傲人經歷背後,卻是扎扎實實的一步一腳印歷練而成。上台領獎致詞時他說,拍電影真的很難,甚至已經超出「難」這個字了,《一家子兒咕咕叫》是一個例證,它不只是一個家庭的故事,也讓許多觀眾領悟出電影背後有許多人生的課題,而對於正在創作路上的電影人,這部作品的背後故事更將成為一種典範,能藉此分辨出缺失的元素及能力,堅定而無畏的往前邁進。
圖一: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詹京霖以第二部長片《一家子兒咕咕叫》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
圖二:詹京霖(右)在拍攝現場指導演員胡智強(左),胡智強憑此片獲金馬59最佳新演員(台北双喜電影提供)
圖三:詹京霖觀察人事物自有一套,世新求學階段獲得許多創作養分
圖四:詹京霖(中)以《一家子兒咕咕叫》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,背後故事鼓舞不少在學創作者(台北双喜電影提供)